时间:2020-10-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以前在报社上过七八年的班,也算是一个前媒体人。在这场疫情中,我很少对前同行们的行为提出批评,哪怕网上骂声如潮的时候,我也忍住了。

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知道媒体人生存的不易,也可能是我觉得大家骂“傻波一媒体人”的时候血会溅到我自己身上,所以我都在试图尽最大的努力去说服自己理解他们,能理解的要理解,不能理解的创造条件也要理解。

比如说稿件是通报“传谣者的”,我就在想,万一人家的内参写的不一样呢,我又没看见,不能冤枉人家;

比如说人家两个月发稿近篇,我就在想,万一人家的考核机制不一样,不同平台发稿子可以累加,其实没这么多呢,只是被误解了;

比如说人家腆着脸上去领奖,我又在想,万一人家觉得这是单位荣誉,不去的话就给单位造成损失也不好给领导交代呢……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前同行,我已经把所有能想到的极端情况都想过一遍了。

但是今天我看到一篇报道,从早上到现在,翻来覆去换了很多种姿势,都没理解得了。

这条新闻的标题是《为了个老外的安康》,上了年纪的朋友都知道,这一个标题套用了上世纪60年代那篇著名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这篇《为了个老外的安康》的报道,主要讲诉的是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的工作人员,如何在疫情隔离期间为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服务的“先进经验”和“感人故事”。具体的措施包括这些:

有个老外每天要吃新鲜面包,不愿意囤货,一次只买4片,于是街道每天给他们送上门;

有个年轻老外喜欢网购,街道曾经一天帮他送了20多趟快递;

有个老外买了大件物品,没有电梯,街道派了两个人为他抬到了四楼的家里;

有个老外要喝桶装纯净水,一次买了四大桶,街道就帮他一桶一桶地从小区门口扛到楼上;

有的老外家乡疫情严重,街道帮他们采购口罩等物资,还帮他们寄回国外老家……

最后的总结陈词是这样的:累计名老外享受到了包保服务,一户一个工作组对口服务。

这是一篇公开报道,网上可以搜,不嫌麻烦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有没有断章取义甚至胡编乱造。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是什么样的感想,但是对于我来说,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完全可以保证我能做到以下的“三不”原则:

如果我是街道负责人,我不会制定这样的措施;

如果是我社区志愿者,我不会提供这样的服务;

如果我是报社的记者,我不会采写这样的报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对南京市民、对所有在疫情期间生活遭遇了极大不便的同胞们的不尊重。

我想请街道和媒体的朋友们仔细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本国的公民,在隔离期间享受到了“一户一个工作组”的待遇了吗?

我们本国的公民,在隔离期间如果要求每天送新鲜面包片上门,你们愿意执行吗?

我们本国的公民,要是一天要你们送20多趟快递,你们还能愉快地帮忙吗?

我们本国的公民,要求给老家的亲人寄口罩,你们会帮忙采购吗?

如果你们做过这些工作,我们希望也能够有记者如实地报道出来,让我们感受一下春天般的温暖。

在我小的时候,电视上的广告经常有这样的套路,请一些外国群众演员来说我们的产品好,外国特征越明显越好,汉语越生硬越好,无非就是想要传递一种“你看外国人都觉得好”的价值观。

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有些人的价值观依然是这样,需要让外国人觉得好,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

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举动、这样的报道,都是在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外国人在中国可以享受超国民的待遇。

跟他们的贡献无关,跟他们的肤色无关,跟他们的学识无关,甚至跟他们的观点无关,只是因为他们拿着一本国外的护照。

我们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外国人来中国游玩,算是我们的客人;外国人来中国工作纳税,也算是为我们做了贡献,对他们好,是应该的。

但是,这个“好”的标准,应该有个限度:不能太超过本国公民的待遇,不能让我们自己的同胞感到委屈、感到羡慕、感到被冒犯。

我甚至可以退让一步,如果你们觉得有死任务,有硬指标,你们悄悄做,把他们哄好就行了,别大张旗鼓说出来刺激我们,砂仁还要猪心,确实有点扛不住。

也许你们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维护了国际关系,照顾了国际友人,赢得了国际好评,收获了国际赞许,所以你们想要向大家伙邀邀功:“你看,我们做得多棒,外国人都说好。”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我看来,这不叫邀功,这叫招骂。

龅牙赵

赞赏转发在看,都是真爱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