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民生光彩的名片白河县弘扬“三苦”精神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黑屋子、土台子、破窗子、泥娃子”,到优质资源班班通;从开展“一堵二扫三提高”扫盲竞赛,到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从一栋4层教学楼到如今占地亩的新白河高级中学;从走出大山的农村娃到回归故乡的“归雁”,改革开放四十年,白河教育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全省“两基”攻坚先进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县、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县、“双高双普”达标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一项项殊荣,是对白河教育发展成就最好的见证。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是白河最靓的时代名片。 白河高级中学 从“一无两有”到“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大改善 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那时候,白河的每个村有一所小学,全县有6所完全中学、25所初级中学。 年,19岁的韩克梅接替兄长,成为卡子镇原大垭村的一名民办教师,站上了三尺讲台。 “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是她记忆中农村小学的模样,“学校里就五六间土房,六个老师,一百多名学生。晴天还好,雨天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好多学生因为家里穷,书读了半学期,就回家干农活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白河县在年和年发起了两次社会集资办学,全县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即小学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破窗子、泥娃子”的状况,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这种“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白河县走过了一条从“一无两有”到“普六”、“普九”、“双高普九”,再到“双高双普”、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的跨越发展之路,曾被树为全省教育的一面旗帜,赢得了“北学旬邑,南学白河”的殊荣。“现在学校不仅有敞亮的教室、年轻的教师,而且退学、辍学的孩子几乎没有了。我感觉,农村教育迎来了春天。”如今已经年过五旬的韩克梅说。 说起白河教育,那所“挂在山腰上的中学”让每个白河人都会自豪地挺一挺腰杆。 历时3年,投资4亿元,凿4道山梁,填3条深沟,平整土地平方米,校围墙是由多根锚索蜡烛组成的一个挡墙大坝,于年开工建设的白河高级中学是“十二五”期间全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其建成背后的艰辛难以想象。 “当时启动资金只有万元,建设中,县委、县政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住建、林业、国土等部门也积极支持,先后整合资金余万元,资金问题才得到解决。”校长牛玉斌介绍说,“全民办教育已经是一种共识,教育上的事,各部门都是一路绿灯。教育项目优先保障,新建校园各部门出钱出力,教育领域能减免的费用都予以减免,在学校用人和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相关部门也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 “真抓教育”“倾尽所有”,白河高级中学的建设是白河教育发展理念的现实写照。立地条件差,平地资源奇缺的白河,将县城规划区内唯一一块可用于大规模建设的用地给了学校。如今,高端大气的教学楼、现代化的电子白板、温馨舒适的学生宿舍、功能齐全的兴趣部室,白河高级中学在绿树掩映下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年,学校被评为“省普通高中示范校”,年被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 新建一所高中,盘活城区教育资源。县城的城关中学、城关小学、幼儿园实现梯次搬迁,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长期存在的教育用地紧张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这是白河县抢抓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机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成果。教学条件的改善,离不开县财政的倾力投入。“十二五”期间,白河地方财政总收入6.77亿元,教育支出达12.82亿元。全县新增校园面积亩,整体迁建学校5所,新建幼儿园11所,改扩建小学27所。同时,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装备计算机、多媒体和远程教育部室余个,全县所有教学点配备一体机,现代化的电子白板取代“一支粉笔贯课堂”的旧式教学方式,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从“应试教育”到“以德为先”,素质教育结硕果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基本只有语文、数学课,因为考试只考这两门。音乐、美术虽然开设了,但基本都被语文、数学课占用,或者在室外劳动,今天这个操场就是我们师生亲自挖出来的,原来学生根本都没有活动场所。”今年41岁的陈宗萍亲历了西营镇中心小学的发展和变迁,回忆起过去,她感慨万千。 陈宗萍曾经是西营中心小学的学生,现在是西营中心小学的教师。据她介绍,直到年,西营镇中心小学才招收了第一批专业音乐、美术和体育老师,从那时起,学生才有了业余生活。随着义务教育、双高双普、义务教育均衡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各中小学逐渐完善了音乐、美术、舞蹈等部室。 放飞山里娃的足球梦 记者来到西营镇中心小学,正赶上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标准化塑胶跑道上,孩子们你追我赶、欢声笑语。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雷锋精神”。“正是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有了今天这么美丽的校园,为让孩子们常怀感恩之心,我们结合实际着力打造‘雷锋校园’,编写了《雷锋精神代代传》的校本教材。”校长陈德安说,“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相应的要求,一二年级会讲雷锋故事,三四年级撰写雷锋日记,会唱雷锋歌曲,五六年级践行雷锋精神。”据了解,年,西营小学“雷锋校园”获省级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如今,助人为乐已成为西营小学全体师生的行动自觉,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白河县坚持“以德为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制定《白河县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同时对各中小学校长履行素质教育职责情况开展专题督导考核。“弘扬国学,诵读经典”、“我的中国梦”、“学雷锋”等多项主题活动在各中小学校火热开展,全县中小学已累计成立各种学生社团个。仅“十二五”期间,全县有36名小学生被评为安康市美德少年,人获得各级各类优秀、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特长学生等奖励。 文艺演出让校园绽放活力 同时,为促进素质教育,年,县委、县政府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万元,自筹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平方米的白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舞蹈室、钢琴室、绘画室、图书室、机器人设计室、多媒体教室等20间活动室,设施齐全、设备一流。 “我们以特长培训为重点,以开展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为载体,努力将这里打造为培养兴趣的摇篮、展示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的天地和全面发展的起点。”活动中心负责人赵丽介绍说。自成立以来,中心已累计招收学生余人次。 多媒体教学遍及城乡 “以前,农村的孩子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家庭条件好的,会把孩子送到县城乃至十堰去上兴趣班,现在不一样了。”白河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雷从斌介绍,“公办的有青少年活动中心,民办机构也放开了门槛,纳入规范化管理,即便是农村的完小,也具备开展社团活动的条件。” 素质教育硕果盈枝。年11月,微白河一则“白河娃在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世锦赛上喜获一等奖”的消息温暖了整座山城。白河高级中学学生丁宜轩、陈千鹤以总分第五名的成绩荣获积木机器人高中组一等奖。“十二五”期间,人在各级各类的征文、表演、美术、计算机、书法等竞赛活动获奖。 从“翻越秦岭”到“回馈家乡”,桃李满园春风劲 白河高级中学副校长汪盛忠是与白河教育共同成长的一代。 汪盛忠介绍说,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的师资力量很弱,大部分是从中师、专科毕业的学生,再加上80年代教师队伍出现了一次外流高峰,白河教育一度陷入低谷。与师资力量相对应,八九十年代,高考上线率较低,大部分学生选择上中专院校。 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在“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教育发展理念之下,教育发展的软环境业已形成,催生了学校领导苦抓巧抓,教师苦教巧教,学生苦学巧学的“三苦三巧”作风。 白河县教育督导室办公室副主任贺海涛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看成是白河教育人对于全县上下“倾力投入”的回应:年,白河有13人考上专科,其中8人在外地就读高中;年,专科、本科一共上线51人;年,二本以上上线人;年,全县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了人,上线率为71%。 设立县政府励志奖,奖励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和学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高考成绩揭晓日,都成为白河人的重大节庆日,乡亲们奔走相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连续17年,白河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保持全市领先;连续15年,高考直升率和万人比位居全市第一;自年市政府设置高考励志奖以来,13名学生获此殊荣。年以来,白河已向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输送学子0余名。 吃水不忘挖井人,名校学子恋故乡。今年4月,安康市与清华大学在北京举行了“共建研究生骨干短期挂职锻炼基地”签约仪式。此次成功签约,离不开清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项溪。 年6月,市人社局赴京与来自8所高校的安康籍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会上,项溪建议,近年来,清华大学一直和地方城市共建短期锻炼基地,希望让清华大学挂职基地落户安康。经过近一年的沟通协调,项溪来回奔波于清华校园和安康之间,最终促成签约!“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康人,为家乡发展做一点贡献,我感到很荣幸。”项溪笑着说。 当下,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成为白河“归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柯昌勇,白河的“小名人”。虽刚过而立之年,他所创办的秦大山葛业已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葛根茶成为中老年人降“三高”的首选,并常年吸纳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说起回乡创业的初衷时,柯昌勇这样说,“白河养育了我,让家乡人在增收致富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是我最大的心愿。” 营养餐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四十年来,白河教育每一次变迁,都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白河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与改革开放的同频共振、同心共鸣。 学前教育蓬勃发展 穷县勇办强教育、小县敢办大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外高质量转移人口,才是告别贫困落后、积蓄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发展教育才能兴县富民。围绕教育均衡、公平目标,尽早实现白河教育现代化,是白河人斩穷根、奔富路的必然选择。”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这样解密白河教育的制胜之道。 记者张婧通讯员吴磊商曼 来源:年7月12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