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关于全面从严加强城镇小区、农村院落(聚居区)群防群控的通告

为切实落实以城镇小区、农村院落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和省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应急响应要求,全面从严加强群防群控,对城镇小区、农村院落(聚居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现通告如下:

一、城镇小区

(一)明确牵头责任。县城小区的半封闭式管理由城关镇牵头,县住建局配合落实。各镇集镇、小区半封闭式管理由各镇牵头组织实施,集镇、村负责落实,各移民搬迁小区半封闭式管理由所在镇牵头,自然资源局配合实施。

(二)明确责任主体。由社区(集镇)负责,具备物业管理的小区由物业服务机构实施,社区(集镇)和业主自治实施管理的小区或单独楼栋,由所辖社区(集镇)确定专人(楼长)督促落实。全县党员干部要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社区管控。

(三)严格人员管控。小区居民要提倡居家生活,进出小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非本小区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小区,如有因特殊原因进入小区的人员要进行登记、测体温并与小区内相关人员取得联系,确认后方可进入。

(四)严格车辆管控。在保障小区消防通道畅通的基础上,只保留一个进出口,非本小区(楼栋)人员、车辆,原则上不得进入小区(楼栋)内。

(五)强化公共服务。每天对小区内公共区域实施清洁、清扫工作,加大垃圾清理和小区出入口、单元门、电梯、健身器械等消毒消杀力度,确保小区干净卫生。

(六)强化个人防护。小区内(楼栋)住户之间要避免串门,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告知亲朋好友,避免相互之间走动探访;居家的住户要注意每日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播疫情。县城社区以及各集镇(小区、楼栋)可结合本辖区实际,采取灵活方式实施半封闭式管理。

二、农村院落(聚居区)

(一)明确责任主体。由各镇牵头,各村具体实施,明确村边界、道路、院落范围,并落实相关具体责任人督促抓好农村院落(聚居区)半封闭式管理。农村聚居区按照区域联防、10户联保的网格化管理方式落实半封闭式管理联防联控责任。

(二)严格人员管控。农村院落(聚居区)居民要提倡居家生活、出门佩戴口罩,住户之间不串门、走亲访友,停止一切群聚性棋牌、广场舞等活动,杜绝规模性聚集、逗留、闲聊;居民若有咳嗽、乏力、发烧等现象,应第一时间上报村委会、镇卫生院和镇人民政府;居家住户要每日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疫情传播。

(三)严格车辆管控。由各镇牵头,各村组负责实施,各村、组、院落、路口设置关卡,实施交通管控,做好农村道路、人行便道的管控劝返,劝阻外来车辆、人员不进入院落(聚居区)。

(四)做好公共服务。由各镇牵头,各村组负责实施,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严格对院落(聚集区)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及时做好生活垃圾的收转清运。

(五)做好监测服务。对湖北、武汉及其他省市的返乡和外来人员,严格落实“一对一”监测服务,重点监测对象每天两次体温报告,镇村组干部要每日核实居家隔离人员其动态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热、乏力、咳嗽等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村委会、镇卫生院和镇人民政府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六)做好人员流动管理。对确需流动外出人员,要严格登记造册,对流入人员要进行登记,对流出辖区以外的人员,采取只出不进原则。各镇(集镇)、村(社区、院落)可结合本辖区实际,采取灵活方式实施半封闭式管理。

三、管控卡口设置

城镇小区、农村院落(聚居区)、交通道口的卡口,要有公示牌、警戒线、值班桌椅、遮阳伞、体温计等。值班人员一律佩戴红袖章,党员佩戴党徽,执法人员着制服,确保24小时值守。

四、及时公布疫情

在城镇小区、社区、农村聚居区、院落、交通道口公布张贴疫情防控有关通告、宣传单、标语、横幅,公布本小区重点监测对象、隔离人员、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总数情况,动员小区、村组院落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防控,鼓励居民对发现不如实报告重点对象、重点对象脱离监控、管控组织工作不力进行举报。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终止日期另行通告。

县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办公室及各镇24小时值班

县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办公室

城关镇24小时值班

长安镇24小时值班

大贵镇24小时值班

老县镇24小时值班

三阳镇24小时值班

洛河镇24小时值班

兴隆镇24小时值班

广佛镇24小时值班

八仙镇24小时值班

西河镇24小时值班

正阳镇24小时值班

平利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

年2月3日

长按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