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现在的称谓是退休老干部,退休之余写点短文,因而又叫老作者。自己老了,有啥稀罕?关键我是《安康日报》的老作者,活了65岁,与这份报纸打了45年交道,算不算老人手?是不是老相识?

18岁开始动笔,20岁发表处女作,那是一篇快板书,题目叫《冬子送盐》,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占了《安康日报》大半个版,当时的责编叫萧重声。后来多写诗歌,萧老师说:不能老写诗,还可以写点别的。因而就写起散文来,可见编辑的话有多重要。那时发一首小诗,小城都会奔走相告,记住许多时日,写出一篇习作,县文化馆创作组会开研讨会,反复讨论修改,就是全盘否定,没一分钱润笔,作者也是高兴的。这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重视和尊重。当年《安康日报》最细微之处还要在作者名字之前署上县名,甚至工作单位,那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喜悦,而是单位的荣耀,县上的光彩。

李大斌接手副刊后,多次将我的散文发在显眼位置,那篇《草鞋垭》发出不久,紧接着又发了叶松铖的评论文章。还在“本区文坛上”编发了杜文涛写我的人物专访《巴山的儿子》。陈敏大学毕业一到报社上班,就给我写信约稿,发了不少民间故事。每周一期,分15次连载我的《中国字谜谈》。就是这篇长稿,有人就推荐我去写县志。梁真鹏、李亚明、谭西、于延琴、张妍虽晚,出手却快,看上了的就在博客和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