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走进安康

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位于东经°00′58″~°12′,北纬31°42′24″~33°50′34″之间,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市人民政府驻汉滨区育才路号,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距省会西安市千米。

自然地理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境内最高点镇坪牛头店红星村,海拔米,最低点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6米。

 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5℃~17℃,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16.4℃(年12月28日宁陕);7月平均气温22℃~26℃,极端最高气温42.6℃(年7月14日白河县)。最低月均气温3.5℃(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6.9℃(年8月)。全市平均气温年较差22℃~24.8℃,最大日较差36.8℃(年4月镇坪)。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气温的地理分布差异大。川道丘陵区一般为15~16℃,秦巴中高山区为12~13℃。生长期年平均天,无霜期年平均天,最长达天,最短为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总辐射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天(一般为2月10日~次年1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4天,最多达天(年),最少为68天(年)。极端年最大雨量毫米(年),极端年最少雨量毫米(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行政区划

安康市辖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1区9县。全市有4个街道办事处,个镇,共个乡镇;设个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划一览表

汉滨区(4个街道办事处 30个镇)老城办事处 新城办事处 江北办事处 建民办事处 关庙镇 张滩镇 瀛湖镇 五里镇 大同镇 恒口镇 吉河镇 流水镇 大竹园镇 洪山镇 石转镇 茨沟镇 大河镇 沈坝镇 双龙镇 叶坪镇 中原镇 早阳镇 共进镇 石梯镇 关家镇 县河镇 田坝镇 晏坝镇 双溪镇 谭坝镇 坝河镇 新坝镇 牛蹄镇 紫荆镇

汉阴县(14个镇)城关镇 涧池镇 蒲溪镇 平梁镇 双乳镇 铁佛寺镇 龙垭镇 漩涡镇 汉阳镇 酒店镇 双河口镇 上七镇 观音河镇 双坪镇

石泉县(11个镇)城关镇 饶峰镇 两河镇 迎丰镇 池河镇 后柳镇 喜河镇 熨斗镇 曾溪镇 云雾山镇 中池镇

宁陕县(12个镇)城关镇 四亩地镇 江口回族镇 广货街镇 龙王镇 筒车湾镇 金川镇 皇冠镇 丰富镇 梅子镇 新场镇 太山庙镇

紫阳县(21个镇)城关镇 蒿坪镇 汉王镇 焕古镇 向阳镇 洞河镇 洄水镇 斑桃镇 双桥镇 高桥镇 红椿镇 高滩镇 毛坝镇 瓦庙镇 麻柳镇 双安镇 界岭镇 东木镇 广城镇 绕溪镇 联合镇

岚皋县(15个镇)城关镇 佐龙镇 花里镇 滔河镇 官元镇 石门镇 民主镇 大道河镇 蔺河镇 溢河镇 孟石岭镇 四季镇 横溪镇 堰门镇 铁炉镇

平利县(11个镇)城关镇 兴隆镇 老县镇 大贵镇 三阳镇 洛河镇 广佛镇 八仙镇 长安镇 西河镇 正阳镇

镇坪县(9个镇)城关镇 曾家镇 牛头店镇 钟宝镇 洪石镇 上竹镇 小曙河镇 曙坪镇 华坪镇

旬阳县(22个镇)城关镇 棕溪镇 关口镇 蜀河镇 双河镇 小河镇 赵湾镇 麻坪镇 甘溪镇 白柳镇 吕河镇 神河镇 赤岩镇 段家河镇 构元镇 仙河镇 红军镇 仁河口镇 桐木镇 石门镇 金寨镇 铜钱关镇

白河县(12个镇)城关镇 中厂镇 构扒镇 卡子镇 茅坪镇 宋家镇 西营镇 仓上镇 冷水镇 双丰镇 小双镇 麻虎镇

人口民族

  截止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万人,占44.32%。出生率9.56‰;死亡率7.24‰;自然增长率2.32‰。全市户籍人口.8万人,比上年减少1.41万人。其中:男性.99万人,女性.81万人。总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占总人口的99%,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族、黎族、畲族、东乡族、纳西族、锡伯族、京族、普米族、俄罗斯族、土族、傈僳族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84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约0.9%。   安康总面积平方公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公里,南北最大距离.2公里。其中陆地.44平方公里,占98.%;水域.6平方公里,占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人。其中耕地总面积公顷,常用耕地面积公顷,林地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9.9%,荒山荒地公顷,水域面积61公顷。

安康文化

年末,全市共有图书馆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9个。共有广播电台19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座。拥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馆藏资料9.49万册,馆藏档案51.27万卷、35.72万件。其中:市档案馆馆藏资料1.43万册,馆藏档案8.45万卷、6.98万件。年培育规上文化企业4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1%。

  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小场子、八岔戏、汉阴皮影、汉阴短管、旬阳八步景、镇坪五句子歌以及龙舟风俗、春节社火等;其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旬阳八步景、旬阳民歌、安康曲子、安康小场子、汉阴短管、八岔戏、道情戏、安康龙舟风俗、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蜀河八大件的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神仙豆腐制作技艺、宁陕城隍庙庙会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民俗

 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安康受自然条件、人口构成、经济特点、宗教信仰、文化状况等影响,民俗风情复杂多元。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安康秦风楚韵,民风淳朴,注重礼仪,民俗独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诸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耍社火、猜灯谜;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端午节门上悬艾蒿、吃粽子;中秋节家人团圆,吃月饼、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腊八节吃腊八粥等,这些习俗与全国其他地区大同小异。进入21世纪后,也有人除了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节令习俗外,开始过起了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受巴蜀和秦楚影响的安康人,民俗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有人将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安康八大怪”:“家家户户泡酸菜,蒸面稠酒人人爱,尼龙袜子套草鞋,石板上房当瓦盖,背篓里面把娃带,虫虫能当下酒菜,杀猪不卖薰起来”。以这些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充分表现出安康人的质朴、淳厚、粗犷和豪爽。安康的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书法绘画、剪纸、雕塑、戏剧和地方小戏到工艺品的编织和制造;从龙狮共舞的社火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既有秦巴文化的风采,又有江南水乡的神韵。

赞赏

长按







































四川白癜风
白癜风哪里能治最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