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是中国第一个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和薰苍术、白芷以及喝雄黄酒等习俗。 1、追念先贤,善良端正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后来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启示:人们要效仿先贤的爱国情怀,保持内心的善良,行事端正稳重。 2、敬畏自然,懂得感恩 端午节一个很重要的习俗是把粽子投入江中。 这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回馈自然,感恩自然。 土地河流养育万物,人们对他们不能只有索取,没有回馈。 端午节在芒种节气之后。 芒种刚刚收获了新的粮食,人们在享用之前,先把新粮进献给山川河流,天地万物。 端午节,其实也是先民的感恩节。 不是感恩父母,而是感恩自然,感恩它们对我们的哺育。 《易经》里讲: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一个武夫妄想当君王,就像是去冒险踩老虎的尾巴,这不是作死吗?这告诉人们要安于本分。 自然是人的母亲,自然创造了人类,并且养育了人类。 人们不能伤害她、逾越她,妄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者。 启示:懂得敬畏,懂得感恩,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人类才能继续繁衍生息。 3、龙舟竞渡,自强不息 端午节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赛龙舟。 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人们争先恐后的打捞他的尸身,但是人们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于是划船驱散鱼群,希望可以保留屈原的尸身。 这项活动保留至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比赛项目。 人们断发纹身,赤着上身,敲锣打鼓,在湖上、江上,展开竞赛划船,为端午节增加了狂欢的气息。 人们划着船桨、喊着口号,奋勇争先,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 《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人生的磨炼,是我们成功的奠基,更是我们人生价值所在。 启示:?克服万难,坚定志向,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