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闪耀致富路探访陕西省安康军分区 精准施策助力平利县三里垭村打赢脱贫攻坚战 “山大沟深林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这是四年前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该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民人均纯收入低,使得该村成为平利县79个贫困村之一。 如今,三里垭村变了,“灰瓦白墙格子窗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房前屋后分布着垃圾收集设施,村委会建起灯光休闲小广场。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也串起绿茶、绞股蓝、生漆、羊肚菌、猪牛鸡养殖等众多富民产业。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绿茶、绞股蓝产业园,涂抹上了一层嫩绿的希望的春色,猪肥牛壮鸡成群,村里随处可见村民辛勤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绝美的乡村幸福生活画卷。年该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的光荣称号。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从年32.95%下降至1.78%,实现了全村脱贫的目标。 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到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到底是如何实现华丽蜕变的?今天,就让《中国民兵》记者带领大家一起探访安康军分区精准施策助力三里垭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做法。 抓党建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给钱给物,不如帮建一个好支部。’一个好支部就是一座坚强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从年安康军分区结对帮扶三里垭村创建“三百工程”起,安康军分区党委就把“抓党建”定为帮扶第一招。 当时,由于村党支部成员思想观念保守,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大家基本都是各自顾好自家的活。面对这一现状,军分区及时与市县镇三级党组织搞好对接,着力帮助村党支部搞好阵地建设。为提升村党支部“三个能力”,他们与村党支部常态开展联建共创活动,采取党员培训一起搞、党日活动定期过、结对帮带跟踪抓等方式,共学创新理论、共析致贫原因、共谋攻坚举措。年,军分区在确定继续帮扶三里垭村脱贫摘帽后,第一时间筹资50余万元,为三里垭村修建了崭新的村委会,办公设施得到改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都得到完善和规范,村民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在军分区的帮扶下,村民兵连连长、党支部书记李成龙首先动了起来。年底,他自己先建起万羽麻鸭养殖场,成立合作社,让1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年当年就脱贫9户,这让他真正看到了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前景。随后,他又筹措资金,建立龙远鸿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5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李成龙深有感触地说: “党支部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党员更要做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担负起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责任,绝不能辜负党组织和群众的殷切期盼。” 几年时间,全村39名党员中有50%的人有了自己的产业,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致富带头人,更是为贫困群众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保民生 全面关怀暖民心 “三里垭村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户、人。全村有五保户27户30人,低保户29户54人,残疾人56人……” 说起三里垭村的情况,军分区派驻村第一书记叶成平如数家珍,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装在心里。 面对记者的采访,叶成平动情地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是党组织培养了我,给了我好生活,如今还有这么多困难群众,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必须全力以赴。” 村民杨成建肺病很严重,经常吐血住院,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照顾,生活很困难,军分区及时为他协调临时救助;80岁老人吴高桂,儿子代尊永患有精神病,时常发病,啥都干不了,虽然落实了低保政策,但面对高昂的医药费,生活依然难以为继,而且在三里垭村这样因病致贫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为此,军分区立即着手构建“爱民诊所”,在大力援建村卫生所的同时,医院定期为村民巡诊赠药。如今,全村户贫困户实现医生签约全覆盖,11名慢性病患者免费领药并签订慢性病签约协议。 民生连接着民心。年以来,在军分区的帮扶下,村“两委”班子成员,扎实落实各项民生工程,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兜底保障、困难党员慰问、困难群众慰问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在三里垭村落地生根,为群众切实解决了一件件贴心实事,将党和军队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群众手中,极大温暖了民心,也增强了群众生活的信心。 树新风 激发群众内动力 “我看到这些红本本,就觉得生活还是很得劲的!干啥都有力气了!” 脱贫户杨成照拿出“自强标兵”荣誉证书开心地说。他是一位左臂残疾人,独自一人用一只手撑起了一个家。针对他的情况,军分区党委常委亲自包联。几年时间,他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种植了茶叶、魔芋、香菇,割生漆,务零工,他的事迹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在、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自强标兵”,在年实现了脱贫的梦想,日子也越过越好。 像他这样的人,村里还有很多。年以来,军分区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每季度协助村委开展民风积分评议,并大力推动“爱民超市”建设,丰富爱民物品,鼓励村民做好事、挣积分、换物品,每年评议“先进党员”“自强标兵”“致富标兵”“好媳妇、好婆婆”“敬老爱亲家庭”等先进典型,树立了新风,改进了民风。 村里有了这样一群先进典型,乡亲们也有了学习的榜样,村里“比学赶超”的风气日渐形成,“自强自立”的民风悄然兴起。现如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出门打工挣钱;年纪稍大的也不甘落后,在家务农活、打零工、兴产业……乡亲们挂在嘴边的话也变成了——“靠劳力挣钱,这才来的踏实嘛!” 建设施 营造宜居新环境 “如今,我们村里路宽了,树绿了,空气好了,环境更美了,越来越多的人都跑来我们贡茶新村度假,我这儿东西也卖的多了!” 贡茶新村小卖部老板娘陈霞激动地说。 与眼前的柏油马路小洋房相比,5年前这里还是大片的荒山地。三里垭因富含硒元素,清朝乾隆年间,出产“毛尖”茶曾上贡朝野,被称为“贡茶之乡”。年经过精准核查,三里垭村贫困人口户人。明明守着“金窝窝”,为何受了深度贫?面对记者的困惑,叶成平说,富硒贡茶是村里的“特产”,但因为一直没通路,采茶运茶全部靠人力,成本高了,难以形成经济效益,最终导致有“特”无“产”。为帮助村里发展贡茶产业,安康军分区专门筹集资金修建长达6公里的公路,年,货车直接可以进茶园,让三里垭告别了没有出路的历史,村民们为感谢军分区,把新修的路命名为“爱民路”。 有了“爱民路”,村民们一下打开了“致富阀”,截至年,全村共建茶园面积达亩,如今家家有新茶园,生活登上了新台阶。 为进一步改善村庄面貌,安康军分区又着手推进村“亮化工程”,新建爱民广场、爱民书屋和国防文化园,产业路连户路四通八达,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送到家,农户房前花团锦簇,垃圾污水集中处理。随着整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三里垭村的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环境大“变脸”带来的大“实惠”。 兴产业 拓宽增收致富路 穿过郁郁葱葱的茶山,走进三里垭村女娲贡茶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厂房,浓浓的春茶之香扑鼻而来,杀青、揉捻、烘干,一派忙碌的景象。 “今年气温回升的快,雨水也好,春茶上市的早。我的亩茶园已经采摘几天了,采鲜茶叶手工60块钱一斤,熟练的工人每天能采2、3斤,就能挣多元。这几天,我炒的干茶叶有几十斤了,每斤能卖上千块,这些茶叶早就被订完了!”合作社女董事长杨平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里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村里一共有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绿茶2亩,绞股蓝40亩,培育漆树苗亩,魔芋基地亩,2家养牛场,1家养猪场,1家养鸡场。能实现就近就业达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近人,实现人均增收近万元。年,安康市进行“三变”改革试点,作为安康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金全斌第一时间紧抓时机,推动三里垭村集体注册成立三里垭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村里资源变成了资产,农民变成了股东。如今,村集体经济逐年壮大,群众也从中有了收益分红,幸福生活有了稳保障。 走进三里垭村凉水沟,远远的就能看见田里那一排排黑色的大棚,那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袁盟种植的“羊肚菌”大棚。袁盟是军分区司令员李全国的包抓帮扶对象,为了支持他发展植菌产业,李全国专门协调植菌专家为他提供技术保障。袁盟告诉记者:“从最初的试种两三亩,如今已经联合四家一起种植23亩,今年预计能收多斤干菌,每斤能卖七八百块。现在不仅我个人脱了贫,村里还有好几户都跟着我一起干。”看着他满脸自信的神情,记者不仅感慨,是党的好政策打开了幸福门。 如今三里垭村,荒山“点叶成金”,“好风景”喜迎“八方客”,“甜蜜事业”酿出幸福生活,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文丨郭建生、李增杰、王贤平《中国民兵》记者曹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