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河县卡子镇桂花村,多年前将7.5亩土地拿来退耕的刘太文绝对想不到,当时只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种下的木瓜树,如今全都成了“摇钱树”。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在如今的白河,几乎每个贫困户的收入账中,都有几项与林业相关——林业产业营收、退耕还林补助、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工资,这些具体可感的数字,一项项叠加,构建起白河生态扶贫的成绩单,也一点点夯实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底气与信心。 一棵“摇钱树”的成长与变现 绿了山头富了百姓 贫困户刘太文今年69岁,家里6口人。老伴黄金香患有眼疾,儿媳负责照顾两个孙女上学,挣不了钱。儿子不懂技术,每年只能四处打些零工。早年退耕还林种下的7.5亩木瓜,因为不成规模,也不会经营,无法变现,反而成了他发展农业生产的羁绊。 年开始,境况有了改善。当年3月,创业能人周川虎在白河县林业部门的扶持下,在桂花村流转亩土地,利用该村优良的木瓜资源,建设卡子木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组建了白河县桂花林果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组建起来后,刘太文的收入与日俱增。一则合作社利用产业引导资金为他配股元,每年可享受分红元;二则他那7.5亩的木瓜园也有了用武之地,果子熟了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再也不担心销路。栽得过密的木瓜苗,疏林时,以30元一株卖给合作社,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三则农闲时可在园区务工,80元一天,中午还管一顿饭。关键是园区离家近,步行只需20分钟。 综合售卖树苗、果实,分红以及园区务工等各项收入,一年与木瓜相关的收入至少超过2万元。现在再看那片木瓜林,这个六口之家满眼欢喜,过去地里杂草丛生,现在刨的光溜溜。刘太文时常感慨:“木瓜树是真正变成‘摇钱树’喽!” 村上与刘太文一样受益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户,其中贫困户70户,发展木瓜亩。至年发放工资40.2万元,带动户均增收元。 现在,全县共发展木瓜14万亩,发展木瓜加工企业6家,木瓜果脯、木瓜酒、木瓜醋等产品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多个发达城市。木瓜也从一棵普通的树苗,成长为白河县“八大主导产业”之一和“一县一业”特色产业。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一棵成熟丰产的木瓜树需要相当长的培育期,但白河县何以如此迅速做出气候?早在年国家开始推行退耕还林工程时,该县就着眼长远,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县大面积布局木瓜苗木。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开展,全县将木瓜产业与扶贫紧密结合,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木瓜产业逐渐做出了大文章,在涵养生态的同时,带贫益贫的效用也全面释放。 白河县林业部门深知,林业产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稳脱贫不返贫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林业部门不遗余力发展林业产业,除了木瓜外,茶叶与油用牡丹也成功跻身全县“八大产业”行列。目前已累计发展各类经果林61.21万亩,其中茶叶7.2万亩、核桃13.88万亩;培育省、市、县各类林业园区28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个,成立林业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55个、家庭农场2家;各类林业产业经营主体共带动贫困户户人,实现户均增收元。 林下经济也由此兴起。目前发展林下魔芋1.2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林下养鸡、猪、梅花鹿、孔雀等万余头(只、羽),实现了人均3亩经济林果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全县林地面积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64%,年林业总产值达14.55亿元。 一个贫困户的多重保障 既“雪中送炭”,又“锦上添花” 在白河县中厂镇顺利村,生态护林员王官林一个月有22天都在巡山。多亩的公益林,巡护里程30公里,走完全程紧赶慢赶也需要1天时间。护林员工资一年0元,工资虽不高,但王官林干的比谁都认真。 王官林一家7口人,年以前日子还过得去。上头二老年迈,三个孩子在上学,经济负担虽然不小,但夫妻俩脑子灵活,也肯出气力,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年,王官林在河南学了养蜂技术,回乡和妻子一门心思搞养蜂产业。头两年主要打基础,投入不少回报甚微。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到年终于小有起色。但不料遭遇人祸,近百箱蜜蜂被人下药毒死了一大半,顿时亏得血本无归。屋漏偏逢连夜雨,这年,老母亲多年的腰椎病突然恶化致残,孩子上学也需要花钱,夫妻俩差点急白了头。 当年,他被纳入贫困户系统。年初,县林业部门将他聘为生态护林员,并按时拨付了工资,他就利用这0元工资,加上扶贫贷款,重新购置了一批蜜蜂,决心“东山再起”。养蜂场位于他每天管护的这片公益林中,巡山往返都能顺道看一看,加上这次装了监控,他的“甜蜜事业”开始一点点回暖。年底,养蜂收入填补亏损后还有盈余,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年,王官林的蜜蜂已增至多箱,年收入达15万元。记者在他的养蜂场采访时,媳妇张吉珍热情地为我们端来蜂蜜水,兴奋地介绍,今年他们的蜂蜜供不应求,市场已开始往大城市拓展。“我们这是百花蜜,口感很好,前几天有一拨西安客户专程开车过来买。”张吉珍望向一同采访的林业部门干部,感激地说:“这和他们的付出和帮扶是分不开的,是他们多年坚持造林、护林给蜜蜂提供了好的环境,同时又‘雪中送炭’,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产业做大后,王官林不忘反哺乡亲。近年来,他开始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村民,先后带动8户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规模最大的养了接近箱。前不久,他又联合村民注册了老王养蜂专业合作社,决心将养蜂产业做得更大一些,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并非每个护林员都如王官林般励志,但在白河,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例子并不少见。这些年,白河县扎实落实国家生态护林员政策,严格按照镇村公告、个人申请、村镇审核等选聘程序,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目前,全县已选聘名护林员,涉及贫困村74个、贫困户户人,年以来共兑付管护资金.2万元。 除了担任护林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也是贫困户的一笔重要收入。至年完成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兑付.1万元,涉及全县72个村户,其中贫困村50个;截至年底,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达7.6万亩,至年兑现政策资金.65万元,其中贫困户部分占.02万元。 “资金直接打入贫困户个人账户,每笔钱看得见摸得着,在核算收入账时一目了然。这些资金具体到农户虽然并不高,但及时兑付对减贫绝对是‘锦上添花’的事,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多重保障,也为我们的扶贫工作减轻了压力。”顺利村支部书记雷建华说。 一群人的同一个目标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如期脱贫摘帽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林业人的共同目标。”白河县林业局局长阮家顺说,“今年以来,我们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将工作重心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坚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力促形成全员上下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个重新组建不足半年的机关,白河县林业局还很年轻,但好在许多干部从原来的单位划拨过来后,工作内容大多具有延续性。“单位名称变了,但林业干部的使命和初心没有变。只要群众能脱贫,我们甘当‘店小二’。”阮家顺说。 刚进入5月,白河县林业局林技中心主任禹世斌已到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13次,足迹遍布城关镇、卡子镇、仓上镇等6个乡镇,培训对象涵盖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普通贫困户。 作为林业系统的“老革命”,禹世斌所在的科室承担天保公益林、重点防护林、低产林改造等多个林业项目建设以及林业科技培训等任务,工作量十分艰巨。林技中心有20余名职工,但只要基层有培训需求,他总是冲在前头。在村里培训少则一两个钟头,长则一两天,比如修剪、嫁接等技术,他常常都是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 技能培训是扶智扶志的有效手段。在白河县林业局,技能培训不仅仅是林技中心的事。该局将掌握一技之长的林业干部统筹起来,每年分派全县73个贫困村,围绕木瓜、核桃、油用牡丹等全县主要林业产业,开展余场培训。除了主动出击,平日里贫困村有需要,一个电话过来,县林业局就会及时安排人员。截至4月底,该局已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3场次,发放资料4份,名贫困群众参训。 生态扶贫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但资金投入又必不可少,怎么办?白河县林业部门不断加大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市场主体,为其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扶持。通过完善帮扶机制,与贫困群众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将贫困户镶嵌在产业链中。 具体的政策福利也相当可观,比如,每年预算并捆绑项目资金0万元,直接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对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发展产业带贫益贫效果明显的给予扶持和奖补。同时,整合各类资金向生态扶贫上倾斜,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用工时,优先招录贫困户。 年春,白河县林业局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建设核桃、柿子、拐枣等经济林.7亩,改造提升木瓜、核桃、茶叶、油用牡丹等经济林8亩。至年,整合森林抚育、造林补贴、林下经济等项目资金.9万元,投放到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户人,户均增收.5元。 在阮家顺看来,要实现更长久脱贫,并落实好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必须从更高层面思考问题,从更多细节入手优化服务。为此,白河县林业局牵头制定了《木瓜产业建设实施方案》《核桃产业实施方案》《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年第一批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林业产业项目实施方案》等林业重点产业建设方案,在顶层设计上为林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廓清方向。 给足政策和服务,效果怎么样?“我们的木瓜园建设初期,栽植距离多少合适,怎么浇水、施肥、修剪,如何防治病虫害等,好多事情都不懂。后来林业部门安排了两名技术骨干,手把手指导,才有了现在的多亩标准化园区。”卡子木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周川虎说。 除了人才上的帮助,年以来,林业部门先后为该园区投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资金、扶贫引导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余万元。“这些钱当然不是白给的,我们签订了帮扶协议,一部分拿来为贫困户配股、发工资,一部分用来开展园区建设和管护。”周川虎说,“为确保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园区做了详细的收支记录,开会时就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有他们的帮助,年以前,我们将对另外亩木瓜园进行全方位改造,全面建成余亩标准化木瓜园区,真正实现优产高产,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一些。”虽然周传虎的木瓜园区已做到全市最大,但他的理想还很远大。正如全县生态脱贫的“大树”虽已枝繁叶茂,但仍将枝叶指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来源:6月20日《安康日报》头版头条记者肖兵通讯员刘侠王银春 文章已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