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重阳

佳节

“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今年的10月2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重阳佳节赋诗说愁,以寄托思乡之情。

《易经》中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观念中,以一和九为最大的数,“九”又与“久”谐音,所以九月九日这一天,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利日子。

古人过重阳,会在这一天佩茱萸与家人友人登高,饮菊花酒,“享宴高会”。

赏重阳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九九重阳,故而叫“重阳”、“重九”,又称“重九节”。同时“九”和长久的“久”谐音,有了长久、长寿的意思,唐代时重阳节又被称为“老年节”、“老人节”。自唐代以后,重阳节逐渐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饮酒、赏菊、绘画、吟诗的日子。古往今来以重阳为题材的绘画流传下来的不少,绘画中的重阳节是什么样的呢?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而重阳登高也成为中国诗画中的一个永恒题材。

张大千的《重阳登高图》就是以此为题材绘制而成,图中右侧山头有一位古装老人,正站立于一巨大盘石之上,登高望远。而画面左侧,危崖直入云际。两山之间,是金碧辉煌的楼台、庙宇,掩映于古树长松之下。置身其间,顿觉天高地广,宇宙浩瀚,万千风物尽收眼底,表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重阳登高画面。这种登高望远,怀念亲友的情感在题诗和落款中有明确的记述:“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

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菊花可以祛寒、祛毒,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重阳赏菊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例如清代张同曾的《菊花图》、李苦禅的《重阳佳节菊花开》等都是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

清代吴昌硕《菊花图》

清代张同曾《菊花图》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跟咱现在庆祝国庆、中秋假期一样,宴席聚会也是古时重阳节的主题。在古代,人们喜欢去寺院进行重阳节活动,在风景名胜之地修建的寺院中,吹吹风、赏赏菊,吃着重阳糕,喝着小酒助兴,可谓惬意之极。

寺院小聚: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全图

因“糕”与“高”字同音,吃重阳糕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据《梦梁录》卷5《九月》记载,重阳节人们把米粉用糖水和匀,做成米糕,上笼蒸熟,出笼后,在顶上插一面小旗帜,端着给邻居家送过去。

宴饮同品重阳糕

吟重阳

唐代以后,出现了大量吟咏重阳节的诗词,其中最广为人传颂的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清初画家石涛也以此诗为引创作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图》一画。画中,两们友人席地而坐,面对着窗外的园子,远处的高山,喝着酒拉着家常,回忆着远方兄弟。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玩重阳

了解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欣赏了历代书画家描绘重阳节场面,吟诵了一首首优美的重阳诗词,接下来,就跟随郑医·汇爱早教的月亮老师一起,用彩纸做一朵好看的立体菊花吧。

重阳节是向老人表达感恩,与家人一起庆贺的节日。百善孝为先,花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长辈,给予他们多一些关爱、温暖,让他们少一些牵挂。

今天(10月24日),我院帮扶村“新郑市观音寺镇王行庄村柳家安心农场果农”冬桃售卖活动,正在三个院区同步火爆售卖中,欢迎大职工前来品尝采购。这个深秋重阳,也让父母家人品尝一下这浓浓甜蜜吧~

郑医工会在此祝您

家庭幸福和睦,家人健康永驻!

供稿:院工会袁星晖

编辑:院工会袁星晖

图片:源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