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理”,是赵树理小说《三里湾》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 近一个时期来,越来越觉得《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同志,可归为“常有理”一类的人。 舆论场上的很多热点话题,官媒都保持沉默,本来不提也就罢了。胡总却总是按捺不住,要第一个站出来,举起喇叭,纵横捭阖一番。 经常是两拨人在为“2+2=?”争辩,一拨人认为等于4,另一拨人则认为等于5。胡总跳将出来:“2+2=4.5”。 比如,“用垃圾车运肉固然不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开车的师傅,他与十万甚至九万名各路工作人员一起构筑了对抗瘟疫的防线。请大家不要再就此事发起质疑,这样会影响司机师傅的工作。” 批判一下A让B暗爽,再说B其实也需要多一些理解。凭这“一招鲜”,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试图让具有某种冲突的双方“和解”。 不能不怀疑这种人的世界观,是灰色的。白色的搀进一点黑,让他有理说不清;黑色的搀进一点白,让他无理搅三分。 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大大小小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愿承认、正视和解决它,都可让胡总来和稀泥。 受胡锡进影响,现在只要有人说“我来说句公道话”,就不免让人暗自思忖,这人是不是想和稀泥? 和“常有理”讲理,会是对着香炉打喷嚏——闹一鼻子灰。 这种“一贯正确”的“意见领袖”,按说是惹不得的。但也得分是啥事、啥情况。 昨天,胡总发了一篇题为《20万湖北人待进京: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文章。 文章说,“我看到有人说,封城时湖北人都是英雄,解禁后湖北人都是狗熊,这种挑拨刺激的话最好少说”云云。 而几天前,我在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