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历史更迭 安康 如同很多城市一样 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 而今 安康人口众多 经济持续发展 不断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又有谁知道 明朝的安康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还不了解 那么就跟老刘一起 穿越到明朝的安康看看吧! 明代的安康不叫安康 而是叫 金州 明万历十一年 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 才在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 并改名为兴安州 隶属汉中府 明以前的安康城 是用土建的 明代以后才开始用砖 旧《安康县志》记载:“旧城自宋元以来并为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挥使李琛始甃以砖”。也就是说 直到明初 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安康城 明朝的安康很小 仅包括今天的东西向的东大街与安悦街,长度为一里二百五十三步。南北向的鼓楼街与小北街,宽度为三百一十步,整个城的周长是六里二十八步 (步,长度单位,不是人在行走时的步履的步) 不过 古代的一步 实际上是现代的两步 又有“五尺为步”之说 一步大约1.5米 差不多是现在两个正步的距离 古制的三百步 大约是现在的米 也就是说明朝的安康城,东西向长大约九百多米,南北向宽大约五百多米,整个城的周长大约三千米左右,可能不及现在安康城区的十分之一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滴 明初所建的城 四面总共修筑了 五座城门 分别是 东门 东门始称“朝阳门”,城门外筑有砖砌的城隍,上驾着可以并排行走的双轮车马的桥梁。到了顺治年间为体现“言仁者安静,故多长寿”的思想改为“仁寿门”。后到嘉庆初年,把城门改建成三个门洞,正门居中,两边的小门便于市民通行,因而又俗称“大东门”。 南门 南门称“安康门”,取安宁康泰之意,也是当时金州治所的城南大门。顺治年间改为“向明门”,不过嘉庆年间复修的时候,又改回“安康门”,并在四角砌上了女墙,女墙就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新增了瓮城,就是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内城的城楼也重新修复了一番,供奉着“文昌帝君”,看起来很是巍峨,所以南门也成“大南门”。 (瓮城) 西门 西门始称“宁远门”,于万历年间大水毁坏,复修未竣工,赶上了明清改朝换代,就这样搁置下来。直到顺治年间才得以复修,并改名为“康阜门”。同样,到了嘉庆年间新增瓮城,添加女墙,并且新盖了康阜楼,供奉着财神。而且还有了新的西门,于是西门也被称为“老西门”。 北门有两个城门,一个叫“通津门”,一个叫“临川门”! 通津门 通津门坐落在大北街的北出口,这是安康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因为濒于汉江,的交通优势,是通往渡口码头的城门,所以才叫通津门。顺治年间复修时,取“众星拱北辰”之意,改为“拱辰门”,城内供奉“真武祖师”。因为门前街道宽阔,俗称大北街,通津门也被成为了“大北门”。 临川门 临川门,故址在今天的龙窝街西北口,万历年间大水冲毁,后来重修的时候,就将城门开在了宝丰街街北,也就是今天的小北街。后来随着大北门,就俗称为“小北门”,宝丰街也改为“小北街”。 明朝初年 由于连年征战 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破坏 好多百姓流离失所 刚刚结束战乱 一些士兵和逃亡的百姓 便躲进了 不受管辖的 秦巴山区垦荒种植 这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明政权 是极为不利的 于是明政府实行 “禁山”政策 同时为了恢复 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巩固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在全国范围 采取了 移民政策 拉开了 明初大移民的序幕 山西洪洞大槐树 和江西饶州瓦屑坝 成了大移民的集结地 虽然明政府实行“禁山” 但仍有部分民众 滞留此地 后来朝廷为了实行统一管辖 便解除禁山政策 对滞留在秦巴山区的流民 实行招抚编入户籍 成为了安康早期的居民 安康地处陕南地区 招抚流民而落籍者 是明代陕南移民的主体 但是 非招抚而流移定居陕南者 也为数不少 早在明代禁山之初 这些流民 就自发地进入陕南垦荒就食 这是明廷 所无法阻止的 他们在陕南分布极广 其中 来自 湖北麻城孝感 山西大槐树 的移民最多 因此明代的安康 无论 是在地域上 还是文化上 都呈现着南北交融的特点 明朝的安康城区虽小 但不影响它文学历史的发展 其文化发展以万历年初的刘氏文学为甚,明代安康散文创作代表人物是均为进士的刘文翰(旬阳)、王应泰(汉阴)。刘氏文学到刘应秋时成就斐然,其主要著作有《一砚斋》和《五经说》。除此还有兴安知府王希舜、李筠庵,参军鲁仁新以及汉阴许氏兄弟、旬阳钟氏兄弟。他们均是散文高手尤其王希舜的《登兴安城楼有感》和平利县令古沣《中皇女娲氏庙记》最为有名。 明朝的安康 不仅出了很多文人才子 还有当官的 在安康一提起 “刘家坟、石板路”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 这座位于安康城区南部的 古墓的主人 就是明代万历年间的 山东布政使 刘卿 据《安康历代名人录》记载:刘卿,字孔源金州郡城(今安康)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因功著社稷,擢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七十八岁故去,按《大明会典》制度,以二品例置归葬故里。那时候的布政使 就相当于今天的 副省长 看来安康 还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呢 用一首诗来形容 就是 忆往昔 人杰地灵千古传 看今朝 物华天宝民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