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不止一次在平台上发出呼吁,建议安康整合类如茶叶等一些特产,统一形象,聚力,然后走出去,也列举了福建铁观音等案例,泉州几个县的人都做一个铁观音,而在安康地区,却注册了多个茶叶品名(算不上品牌,只能叫品名),这种现象,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内耗,一方面使得本地土特产业只零破碎。 今日,一则简短的新闻又一次让笔者深受感触,南昌市发文件统一瓦罐汤的品牌,统一商标、统一Logo,在省内开统一形象的门店一次性补贴元,在省外开统一形象的门店一次性补贴1.5万元。在重磅奖励政策之下,南昌瓦罐汤的品牌将会越来越响。有业内人士预测,南昌瓦罐汤或许是继沙县小吃、黄焖鸡饭、兰州拉面之后第四个在全国遍地开花的特色美食品牌。 前不久,和一位前辈探讨企业发展时,聊到品牌话题,什么叫品牌?通俗点讲,至少有1亿人知道,有万人与之发生交易的则是品牌,否则,那都只能叫品名。品名再多也不如一个品牌有用,不是每个品名都有成为品牌的潜力。 几年前,福建沙县小吃打算整合门店资源,打包上市,当时已经估值亿人民币,就那些在很多人看来不起眼的小吃,竟然也做成了大事业。其实我也一直在思索,三明人不管是在福建本土、还是走出省、甚至走出国,他们做的小吃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沙县小吃”,沙县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地方,大部分人却因为一个小吃知道了他的名字。 其实,安康蒸面味道不错,发散一下思维,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拟制不同的配方,打着“安康蒸面”旗号走出去,是否效果更好?可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满大街的张家蒸面、王家蒸面、李家蒸面、赵家蒸面,每个经营者,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和大众区别开来。不能合流,则不能聚力;不能聚力,则不能成势;不能成势,就无法成为产业,永远是勉强养家糊口的个体小店。往大里说,整个陕西的面食也是有历史、有文化、有劲道、有味道,但始终没能统一起来走出去。 甘肃张家川曾打出一个标语:“张家川要发展,满世界开饭馆”。走出去战略对于基础差的地区是不二选择,俗话说:墙里开花墙外香;美食、土特产等这些具有地域符号的产品必须走出去才能产生应有的价值,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实“老乡”早都吃腻了。因为物离乡贵嘛,鲁迅在《在仙台》中写道:北京的白菜运到东京,系上红绳绳,美名其曰“龙舌兰”。 是聚合起来走出去,还是单打独斗走出去,不用再论证了,来个栗子吧:有组织、有纪律的一支军队,打着统一旗号,和一群散兵游勇、流寇开战,谁的赢面更大呢?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两年前,笔者曾想去注册“安康蒸面”,商标局说镇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不可注册,当时很是遗憾,想来,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安康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康人的安康,大家都打着这个招牌出去嘛!而且政府应该是可以注册的,然后公开使用,比如“沙县”就成功注册还成为驰名商标。 也时常听说本地某某家的蒸面生意好的很,老板很拽的,仔细去研究一下,也只是满足了很少很少的一些小众消费者,就那几十平方的面积,能有多大产出? 其实,人与人、地方与地方,本身并没有巨大的先天性差距,身高、胖瘦,都是五尺和一百多斤肉,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南昌瓦罐、福建铁观音;张家蒸面、王家蒸面、李家蒸面、赵家蒸面,长安茶、八仙茶、焕古茶、茅坝茶、石泉茶,外地茶,从品名上或许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