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http://www.wxlianghong.com/

摘要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市场发育程度、思想观念等要素的差异很大,各地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对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做过的课题,但由于受资料、数据所限,人们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省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比较常见,而对某个县的经济发展路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岚皋县为研究对象,针对岚皋县“山大沟深、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思想保守”“经济落后、财力弱小”的特征,通过对近三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搜集整理、纵横比较分析,认清岚皋的县情概况;从岚皋的现状出发,总结提炼出岚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和对策。以期为岚皋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其它地区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

  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基本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于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文第三部分梳理了岚皋县基本概况,搜集整理对比各项经济指标数据,主要是了解岚皋县地区生产总值、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非公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十一项衡量县域经发展质量的指标数据近三年的运行情况。

  本文第四部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岚皋县发展实际,分析提出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财政实力不强、农业产业效益不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不优、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等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本文第五部分在深入分析岚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岚皋县在中省主体功能区定位、陕南循化发展等政策层面所处的特殊位置,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保障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增加财政税收收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加快特色产业建设,延伸产业价值链条等六条发展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县域经济理论用于指导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提升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层次和内涵,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县域经济、岚皋县、对策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县级行政设置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以来,在我国已有两千年历史,县级一直是进行区域社会管理、宏观调控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处于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如果说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但是长期以来,陕西省特别是陕南地区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本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一次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此后,无论是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是重要的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县域经济发展不断的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并开展了强权扩县等系列改革试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薄弱、最为滞后的环节,县域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县域经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思维与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特色经济及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抓手。有学者认为,县域经济发展有工业强县、非公经济推动、开放带动、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劳务经济等发展模式。也有学者把县域经济发展分为城郊服务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型、外向商贸型和资源开发型四种模式。当然,由于我国各地的资源要素不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各地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但毕竟这些模式的提出为我们研究县域经济提供了奠基工程。

  本文以岚皋县为研究对象,有利于综合把握岚皋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情况,找准发展短板,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统计和历史资料分析法。在陕西省、安康市统计局网站、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岚皋县志和岚皋县统计公报等网站和书籍中查找、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事实和统计数据,用于论文中相关观点的支撑和论证。二是定量研究法。对各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准确把握岚皋县经济发展脉络,预判未来发展走势。三是实证研究法。充分结合岚皋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工业企业、农村产业、商贸经济、旅游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综合分析,梳理发展的短板,为路径分析做好铺垫。四是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财政收入、农村产业、规上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消费零售总额、居民收入等重要指标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弄清发展特点,为写作提供实践基础和参考依据。

二、县域经济基本理论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征,是有机联系的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其经济、社会功能比较齐全,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看,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腹地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是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行政区域经济。对于县域经济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是基本利用本地资源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县域经济是市场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和人才较为稀缺的经济。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逐步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

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

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3.层次性。

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有产业的结构,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入,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

4.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为一体,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为一体,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发展的不平衡性。

就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言,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发达县(市)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二是发达县(市)与不发达县(市)的差距继续拉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突出。

(三)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世界上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或者是在国家、地区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不平衡性是一种普遍现象,对这一问题的   本次对县域经济的研究所形成的一点拙见,只是抛砖引玉,以期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