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30

星期二

年5月

咸甜不重要,好吃才是真理!

每周一食

关键词

粽子

今日菜单

故事是这样的......

于是执事第二天默默去食堂点了一个粽子……咬一口,咸蛋黄!再咬一口,肉!啊啊啊啊啊……咸蛋黄肉粽!迷之清香!迷之醇厚!迷之软糯!

当执事吃完最后一口的时候,默默从包里取出电脑,开始码字……

特邀撰稿人江隐龙

来源今日头条号·隐语

中国古代的圣贤名称后多会加一个“子”字,孔子孟子老子墨子,支撑起的是中华文化里的百家争鸣;与此相似,中国很多小吃的名字后面也会带上一个“子”字,这些“子”们支撑起的则是炎黄子孙的胃里春秋。饺子,包子,团子,圆子,单字为名,“子”都是虚词,去掉了不影响意思,只是念起来会觉得怪——“过年吃什么?”“吃饺!”怎么听都觉得别扭。一旦食物摆脱了“单身”,也便不需要“子”来陪衬了,比如菜包,叫成菜包子反而累赘,“肉包子”三个字似乎也只有“打狗”时用得着;清明时节风靡于江浙一带的青团,也少有人称之为青团子。当然,也不是没有三个字的,譬如西北的拉条子和油塔子,少了那个“子”,似乎也不是那么回事。

“甜党王牌”枣泥粽

但是粽子不一样。粽子的“子”,不是虚词,而是代词,被其所代的,是“籺”字。这倒是有些像先贤之名了,孔子原名孔丘,而粽子原名棕籺,有意思的是粽子所纪念的屈原,倒也是有资格称为屈子的——如此这般,再回头看看粽子,仿佛其“包中香黍分边角”的形态也变得让人肃然起尊敬了。

其实“粽籺”二字,缺一不可。粽指以箬叶或苇叶等包裹做成多角形的食品,这说的是粽子外面那一层“形”;籺字有米麦碎屑之意,指的是南方以糯米为主原料蒸制的一种小吃,这可是粽子内里的“意”。籺广泛流行于两广地区,花样也多:田艾籺、菜包籺、寿桃籺、簸箕籺、糖板籺、槌挞籺、煮汤籺……足以支撑得起一段相声贯口,而粽籺自然也只是籺中的一种,指得自然是由粽叶包裹蒸制的籺了。

广东常见的寿桃籺

粽子是端午的专属美食,关于粽子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这香糯甜美的小吃乃是为了纪念忠心为国的屈原的。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大约是对屈原、粽子和端午之间联系的最早记载了。吴钧说的是“以竹筒贮米”,而在粽子的别称中的确有一个“筒粽”,这里面便切合了粽子与竹筒之间的联系。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要较起真来,还是粽子源于籺的说法更为合乎情理。有意思的是,以糯米籺闻名的茂名也的确有一个关于“裹粽籺”的传说:铁拐李、曹国舅在一个叫“石牛岗”的地方扔出两个糯米团被一牧童拾走,牧童将其放到锅里蒸熟,开锅之后发现糯米团重重叠叠吃也吃不完,整个茂名的饥民也因此得救。在这之后,“石牛岗”被称为“仙人古中地”,而那种米团也便有了“古中籺”之名。“古”与“裹”、“中”与“粽”均谐音,于是“古中籺”也便渐渐被称为“裹粽籺”了。

糯米籺,与粽子有没有些相似

屈原与古中籺两个典故的发生地都在长江以南,这便是粽子起源的地方。美食自己会走路,粽子自然不例外——以楚粤为中心,粽子向北扩展到东三省乃至日本,向南则风靡整个东南亚,如越南等国狠得下心来将文字字母化,但绝对不会对粽子说“不”,这便是美食胜于文化的地方。

因为传播地域极广,不同地方的粽子味道自然不尽相同。中国小吃界传统的“咸甜之争”在粽子界表现得尤为明显——甜粽的代表是枣棕和豆沙粽,当然白粽蘸糖也是典型的甜党;咸粽的花样就多了:鲜肉、火腿、咸蛋黄、香菇、叉烧……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食材,都能被包到粽子里去。这里还有一种出名的“复合型”粽子是咸蛋黄肉粽,上等的五花肉配上滴油的咸蛋黄,软糯中有滑腻,清香中带醇厚,那实在是咸党人士端午节的不二选择。

咸蛋黄肉粽,咸党至尊

笔者生在江南,长在东北,小时常随父母穿梭在南北两个故乡,关于粽子的记忆一直处于咸甜交错的状态。印象中东北多枣粽,江南多肉粽,那时以为这便是南北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后来行经的城市多了,才发现“北甜南咸”这一说并不准确。北方固然多甜粽,但南方却是咸甜并重的,比如广东,莲蓉、栗蓉皆可入粽,浙江的嘉兴粽子也不乏以豆沙、枣泥为馅,或许是因为花样太多少了特色,所以才让人有了“北甜南咸”这一直观上的感受。

想来也是正常。纬度越低,物产越盛,食材也便越多,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中里游的,一旦入了粽子,便都是咸的,就算有些“甜党”,也被这繁复的味道掩盖住了。而北方农业的生产力没法与南方相媲美,馅料的“担子”自然落在了枣子等农作物上。其实放眼整个中华美食,不是“北甜南咸”,而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方的甜品无论从种类还是精细程度上,都要远远胜于北方,这背后自然是不同的经济水平与民族习俗。

你是甜党,还是咸党?

粽子的馅料不一,粽叶也不一样。小时候以为粽叶便是“粽树”的叶子,还习惯性得将“粽”写成“棕”,不然怎么看也不像是树。后来才知道粽叶是统称,芦苇叶、箬叶、粽巴叶、竹叶都可作为粽叶,有些地方用的还是竹笋壳,这便又要让人想到“筒粽”这个称呼了。除了粽叶之外,粽子形状也各不相同,最多的是正三角形、正四角形与锥形,越南人的粽子用的是芭蕾叶,习惯一圆一方搭配着包,寓意天圆地方。这相细数起来,倒不只要分出甜感党,资深的老饕们指不定还要分一分芭蕉党、芦苇党、尖党和圆党了。

不过一切“党争”都是视野扩大之后引发的感叹。人要是不走出一座城市,是不会读懂咸甜之争背后的情怀的。如果我儿时不曾穿梭于南北而只逗留在某一座小城,天地就那么大,世界就那么小,吃到什么味道,童年也便成了什么味道。

越南的粽子,天圆地方

咸甜之争更多的不是味道之争,而是回忆之争。这里面,偶然多于必然,缘份多于习俗。总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民以食为天,那是不是说说明吃货才是历史的主人呢?这倒是个玩笑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端午的粽子,一定是由埋藏在心底的吃货情节所决定的。在鲜美的粽子面前,就算有一些食味寡淡的人,最终也被漫天的吃货所掩盖住了。

只是一口下去,你还能吃到童年的味道吗?

(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编辑│曹丹









































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㈠井淇?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粙缁?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