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几大传统节日之一。许多朋友都会在这一天对孩子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赛龙舟,为什么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 怎么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让他们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有更多更好的收获?我们采访了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老师,并以此向大家介绍传统文化教育更好的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显然,今天这个体系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它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存在了。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为了学习“国故之学”,而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开掘出对今天的儿童、现代的生活、当代的中国有意义的部分。 专访徐冬梅老师 徐冬梅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国家“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 年度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年度美国易社学者 实现以儿童为本,当代性、世界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哪些障碍和阻力? 现在存在的障碍其实主要是来自于人的理念和人才的匮乏。因为从现有的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来说,他们大都在学术领域,有一些学术的素养,甚至是一些比较专门的某一方面的深研。但是如果来做儿童的传统化教育还必须具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理解,对当代儿童应该如何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一种认识。 又要有比较开阔的、开放的世界视野。所以我认为根本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理念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并不一定说,学术的大家就一定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做好。那么非常多的,他可能更多的还是希望把过去的东西搬到今天来。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教育中常见的现象(死记硬背,不分糟粕等)? 对于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经典的阅读一定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如何去做呢,那么还有很多读经为代表的他们就是跟我读跟我念。表现为一种死记硬背,那如何建立这个经典与儿童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要去研究的。 那么所谓的不分糟粕,实际上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所谓的糟粕,其实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因为它的社会形态而产生的一些意识。产生的一些观念、产生的一些表达的形式,比如在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面,它必然会有一种忠君的思想、它必然表现为对人的这种高度的礼教、非常繁琐的礼仪等等。所以。我觉得只是时代变化了,我们能够随物流转,能够在新的这样一个时代里面从儿童出发,以人为本。然后同时来看白癜风不请假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