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7-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秦岭北麓分布着72条峪口,其中在西安市长安区以南的秦岭子午峪中,有着一条长约公里的古道,为关中地区通往陕南的险关要道,历史上称为子午古道。

秦岭脚下的南豆角村是子午道出子午峪后的最后一个村落,早在明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聚之地,关中汉巴物流不息。南豆角村也因此逐渐繁盛。

据记载,解放前,这里仅饭馆客栈就多达40多家。村内至今尚有两座明清城堡门楼,坐镇风水。

南豆角村其实不远,从子午大道一路往南,过了环山路继续往南,不到一公里就到了。从路口进去,绵延起伏的秦岭群山伴随着清晨袅袅炊烟和晨间薄雾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光阴斑驳下仅有的历史遗存

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县南45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2年(公元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联入其内。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始建南豆角、北豆角。

其实今天的南豆角村,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城墙的范围,新建的房屋散落在老城墙的周围,整座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格局。

城门楼由夯土筑成,墙外包砌一层青砖,楼外的门额上隐约有刻字的痕迹,据说这应是“终南毓秀”四个字,也有说“南极增辉”。透过门洞向北望去,你会发现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还有一座类似的城门,两座城门楼遥遥相对。

南豆角的城墙和城楼据传修建于明代,因为那时朝廷要在此屯兵、屯粮,所以修建的城墙要比一般堡子的城墙坚固高大很多。

是豆角、杜角,还是堵角?

“南豆角”,初听这个名字,便很难忘记,小五台山下的这个村庄,为何会以“豆角”为名?

第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秦武公十一年时,设立了杜县,而当时在子午古道线上的豆角村,就在杜县旁边,所以取名“杜”,而后人将“杜”误读成了“豆”。其实懂陕西话的朋友应该一读就明白了。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豆角村的“豆”字,其实应该是"堵"字。在古代,子午古道是沟通西安地区与汉中、安康的一条重要通道。

千年古柏下的神秘石头像

南豆角村南头,两棵千年柏树下,有一神秘的人首石像,村人称曰“社公石爷”。

只见石像剑眉方脸,鼻直嘴阔,面部线条流畅,神态深沉稳重,雕工精美,气势轩昂。石像只有头却没有身子,像谜一样的存在于村中。

村中流传,这尊石像是古时专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其生前非常热爱庄稼,临死前,嘱咐人们在掩埋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五谷生长,百姓丰衣足食。

干砌石拱桥

出南豆角不足一公里,一座干砌石拱桥映入眼帘,若不是亲自下到沟底仔细查看,简直难以相信。所谓干砌就是没有添加任何黏结剂,古人智慧令今人汗颜。

镇水龙王庙

入峪三公里,路尽头拐弯处有一石砌建筑,不注意就轻易不会发现。这就是与关中平原风格不同,但作用相同的龙王庙“掌握水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