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自从年新民风建设以来,全县启动‘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活动,拥有31姓的陈庄社区受益最多。”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白河县卡子镇陈庄社区支部书记陈世安站在社区干净宽敞的广场上,看着LED屏上播放的《黄氏家训》专题片,说起社区的新民风建设成果,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陈庄社区是易地搬迁的新社区,于年建成,陈世安是第一届社区支部书记,如今已是他的第二个任期。作为全县唯一、全市首批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各项事业综合发展的试点社区之一,因采取多项措施激活、发挥姓氏宗族约束力,成为白河县以好家风凝聚正能量,助推新民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最佳例证。

  清净家风,如常合道。如今,行走在白河城乡、镇村单位,通过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家风”品牌,一张多领域、多层次,覆盖县、镇、村(社区)、组四级组织,遍及全县干部群众的“家风能量网”已经形成。

“黄氏家规”成推广家规家训第一品牌

  

  在白河,提起家规家训,“黄氏家规”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品牌。

  “我们黄氏后人,一直按家规要求做人做事,现在全国推广黄氏家规,我们更要世代传下去。”早在年3月22日,在看到《白河黄氏:修身立德风正行远》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网站头条推广后,卡子镇大桥村支部书记、白河县富秦绿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治贵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本家亲戚宣传黄氏家规。彼时,他已回乡发展产业,深耕茶叶基地7年有余,流转亩土地。

  身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第三十九代后人,黄治贵从小就受家族长辈黄纯峰教育,要勤劳务实,做啥要像啥,不能华而不实。

  黄治贵正是黄氏家规的诚恳践行者。投资茶产业后,别人是先有茶厂后有茶叶,他偏偏反其道而行——先投资多万建茶叶基地再建茶厂,而且要把基地建在最贫穷的仓房村。建基地的时候,还“顺带”先把通村组的水泥路打好。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要让老家人都有收益,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赚多少钱,都是次要的。黄治贵说,“农业投资大,见效慢,除了流转土地,还要先修路电设施。我今年51岁,就算再卖20年茶叶,也收不回本,但作为黄氏后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让村里人都有事干,能够通过干活来获得收益,这样做,值!”

  担任大桥村支部书记后,黄治贵逢会便给村民讲黄氏家规中“勤劳感恩”的道理。他认为,大家都有正当事情干,业余时间投身劳动生产,乡风民风自然会好起来。黄治贵经常教育村民要自强自立,诚实劳动,就是被定为贫困户也不能有“等靠要”思想。“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游手好闲的人,现在都鼓励他们到茶园里来上班。新风民建设不能养懒人。”黄治贵说。

  为了帮助村民在自己的茶叶基地增收,黄治贵从平利、紫阳请来专家教村民摘茶,村民学会后可以在茶园采鲜叶,然后卖给茶叶合作社。手脚快的人每天可摘三四斤鲜叶,最高时能卖近多元。公司每年光收购鲜叶就为村民增收40多万元。除了采茶,茶园每年还长期聘请村民做茶园维护工作,每天都有50多人上工。

  记者看到,在富秦公司接待厅的墙上,挂着由中纪委向全国推广的黄氏家规精髓“持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这些内容还被黄治贵印在了公司主打产品“老爷湾贡茶”的包装盒背面,成为众多茶叶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吸引人的品牌因素。

  不惟黄氏后人黄治贵,如今,白河11个镇个行政村(社区),都将“白河黄氏家规”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干部群众带头学习传扬,培育树立良好的家规家训,成为良好家风的传播者和受益者。年,陕西电视台还专程到白河拍摄了一部反映黄氏后人立足岗位做贡献的专题片,各行各业的黄氏后人现身说法,效果颇佳。“黄氏家规”和位于卡子镇桂花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卡子黄氏民宅”已成为宣传白河的一张靓丽名片。

群众喜闻乐见的姓氏标牌

  

  根据村民的反映,和很多地方一样,陈庄村的新民风建设也是从整顿人情风着手。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和退休党员担任理事会成员,“这些工作都没有报酬,有很多退休党员都自愿参加。”陈世安介绍说。但红白理事会成立后,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因为有些村民很抵触,认为这是他们家族的事,村干部不能干预,所以效果不是很显著。

  办法总比困难多。针对村民家族观念强的情况,陈庄社区决定利用宗族影响力,在每个组评选一位有威望的村民做乡贤,让他带头做“立家规”的示范者、“传家训”的引领者,建立起以家庭为载体的家风建设。

  66岁的纪家第八代传人纪大江就是评选出的15个乡贤中的一位。他靠种养殖为生,勤劳朴实,为人正直公道。成为乡贤后,纪大江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村民闲谈时,就潜移默化地宣传勤俭节约,控制人情世故不搞铺张浪费。

  有些人一时转变不过来,“别人都收过礼了,到我这儿要改了,不行。”纪大江就耐心地开导,“以后一家有事,八方支援,不一定非要随份子。每家都有父母都有儿女,有事都帮帮。”经过开导,想不通的人慢慢摆正了自己的心态,明白了风气改正后,自己以后送的少了,经济负担也就减轻了。现在村民再也不担心有大量的人情礼了。

  记者采访发现,包括卡子镇在内,各镇一方面大力推广已成名的“黄氏家规”,一方面积极挖掘和宣传村民自己的家规家训,打造村民喜闻乐见的、更加具有亲和力的“姓氏标牌”,让自己的姓氏成为立身处世的规范和品牌,起到成风化人的效果。

  72岁的陈庄社区居民张吉泰是张家三十四世时的杞公后代,其祖训就是“诚实做人,脚踏实地,孝敬老人”。如今,这一张氏家训被镇上统一收集制作成中堂,端正地挂在张吉泰家,成为其姐姐、兄弟7人和六七十名张氏后人的处事规范。

  卡子镇民宿陈家大院的经营业主陈远春是“义门世家”的陈氏后人,自年回乡创业开办以土屋民宿为特点的陈家大院以来,陈远春一直将“三千多口文章第,五百余年孝义家”的大红中堂联挂在室内最显眼的地方。逢人问起,便自豪地讲述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十五代多人,年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后奉旨分家的仁义典故。他对记者说,陈氏家规中的“诚信经营、和气生财”,对他的影响最深,也是他民宿产业蒸蒸日上的秘诀。卡子镇镇长李海军告诉记者,陈远春回乡发展之后,被选为陈庄村的监委会主任,他身上“忠诚、勤劳、创业”的品质便是来自陈氏家规。陈家大院有吃、有玩、有宿、有体验,短短一年时间,已成为全镇茶旅融合的民宿示范点,每到周末,来晚了还订不上地方,现在成了白河周末游的网红打卡点。如今,得益于家风家规引领和茶叶基地建设,“厚德卡子、生态茶乡”已经成为卡子镇的立镇之本、振兴之源。

  喜闻乐见,还体现在让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上。白河策划制作了一系列以家风为主题的文化作品,以家风建设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组织编印《白河县优秀家规家训》,汇编全县优秀家规家训、优秀家风故事和白河乡贤故事,发放余本供全县各单位学习运用。拍摄家风主题公益广告《家风正,方可行远》,传递出“清廉一生,方可幸福安康”的主旨,展现了良好家风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还组织广大文艺爱好者、乡土文化人才,编排了一批反映家规家训内容的快板、民谣、小品、地方戏等文艺节目,通过“百姓大舞台”“乡村旅游文化推介”“精准扶贫文化同行”等活动在村镇巡回演出,广泛传播弘扬好家风。

以“家风+”创新新民风建设

 

  记者了解到,年开展新民风建设以来,白河县结合实际,开展以“传家训、守家规、正家风”为主题的家风建设活动,将家风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结合,有效助推新民风建设。

  “家风+”,“+”什么?

  “+”最合适的,并有具体抓手、具体载体,有点有面,有示范引领效果——这是白河县做出的回答。

  “家风+家庭建设”。西营镇天逸社区作为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区,在社区建设中以家庭为载体大力推进家风建设。通过开展“颂民约、晒家训、树新风、传美德”“优良家训进万家”“村规民约再修订”等活动,利用村民代表大会选树表彰传承家规家训的模范典型和文明家庭,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催生了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家风+新乡风建设”。卡子镇是白河县新建的黄氏家规家训教育示范基地,以弘扬传承黄氏家规家训为切入点,在“张黄大院”古民居沿线打造了镇村家风文化一条街、灯箱路旗广告、乡贤文化墙、善行义举榜、家风文化大院,形成靓丽的乡村家风文化风景线,让广大群众和游人在休闲观赏中受到教化和熏陶。在其他乡镇,组织党员干部巡回开展“传承好家规、涵养好家风”主题演讲,用感人的语言讲述身边的家风家训故事,教育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

  “家风+基层社会治理”。仓上镇裴家社区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发源地,在修订村规民约中,将“勤俭持家”“忠孝悌义”等家规家训内容写入其中,为村民自治划上了“硬杠杠”,引导群众在家规家训中合理约定,形成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社会认同和浓厚氛围,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人情风、攀比风。

  不止在乡村,也不止是记者采访到的返乡能人、支部书记、本土乡贤和普通群众,经过两年多的浸润,白河的家风营造新民风效果已体现在各行各业,甚至各个领域。

  桥儿沟社区是白河县城4个社区之一,也是曾经最难管的社区。它没有清风社区的辖区单位优势,没有狮子山社区的新建硬件优势,也没有河街社区的项目带动优势。社区多户0多人,大部分都是新来的租房户,管理难度可想而知。老住户嫌脏乱差,陆续都搬走了。“当时的桥儿沟社区有一条烂泥路,垃圾乱堆、蚊虫扑脸,遇到下雨从上到下全是脏水。”年起便担任桥儿沟社区主任的张孝云说,因为以前环境差,邻里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争吵。

  仓禀实而知礼节。时至今日,桥儿沟社区已华丽转身并远近闻名,正以明清仿古一条街的风情游吸引着各方游客,还跻身省级文明社区之列。

  改变缘于居住环境的改造提升。年开始,白河县委、县政府决心综合改造桥儿沟老街,规划投资6.6亿元,将老旧房屋修旧如旧,以改善和提升综合环境水平的方式,统揽解决社区一系列老大难问题。其中,发挥家风家训的引领示范作用,一开始就列入了改造计划。

 如今,漫步在桥儿沟社区,每家每户门前都统一悬挂着精美的家风家训标牌,记者粗略一看,“耿、罗、魏、周、钟、尹”等各色姓氏牌,正与一串串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

  社区居民提起张孝云都伸大拇指,“她在家里是好儿媳好婆婆,在社区是好主任。”张孝云听了笑着说:“自己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并被认可,关键得益于培育起了纯正善良的家风。”

  66岁的尹梓康老人,是社区第6网格长。10岁的时候,他和两岁的弟弟罗梓健随父亲搬到现在的号、号,算是桥儿沟的原住民了。尹梓康老人告诉记者,尹家祖训“宽大为怀约人束己”,讲的就是心胸开阔,能容人,一家老小都秉持这一淳朴作风。他们祖孙三代十口人长期共同居住在一个屋檐下,所有成员从没吵过嘴红过脸,与其他邻居睦邻友好,也成为周边居民眼里的家风典范,邻里有了纠纷都来找他裁决。

  在罗梓康的印象里,近些年,随着桥儿沟环境的改善、家风家规的宣传普及,邻里和睦了,来找他评理的越来越少了。“漂亮的环境摆在面前,心气顺了;自己的家训挂在门前,那就是本家的脸面,自然要争气。矛盾少了,我也省力不少。”

来源:7月11日《安康日报》头版记者陈俊实习记者滕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