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我还在南方,很久没有过的端午依然安心宅在家的日子。中学时的端午,南方正值梅雨季节,我常常是伴着淅淅沥沥的雨,或是闷热潮湿的空气,埋头写着无穷无尽的练习卷;大学里,北方有它痛快的燥热,临近期末,我们焦头烂额,在吹着冷气的自习室忙着“自学”期末考试的科目。 很特别,它以不怎么愉快的方式把时间交给了我们,留给家人。世界是阴晴不定的气候,众人遮面出门的街道,两米的社交距离,而家是久违的长时间朝夕相处,是偶尔摩擦与佯装嫌弃下的珍惜,是那一盏微黄的温暖灯光。 中国的传统节日离不开吃,味觉的回忆会霸占嘴巴,倾入心间,唤起思念。粽子软糯,粽叶清香,这个节日,南方人和北方人又要对咸粽和甜粽进行一番“无意义”的比较与打趣式的争吵。或许,这个在家的端午,我们也可以试试包粽子?去感受碱水浸泡后一把抓住生糯米在手上粗粝的质感,去体会塞满糯米却笨拙地包不拢粽叶的手忙脚乱,去亲手蒸一笼粽子,体验打开锅盖时水汽模糊的镜片。南方人尝尝北方甜粽,北方人尝尝南方咸粽。然后,和家人一起在这个节日去品味,不只是事物带来的欢愉,还有在一起的温馨与恬静。 都说我们现在的节日似乎在渐渐与传统脱节:很多人没亲眼见过赛龙舟,只在电视和书籍里听闻朱砂雄黄驱五毒,很少有人佩戴五色线来辟邪。或许,我们也需要去听听老人们的说法,在他们的口中听说过去的节日生活,不管是迷信的,还是传统的,在聊天中体味文化与血脉相承;或者回到老家,探访乡下,去到那些依然保留传统的地方,点一次雄黄,挂一次菖蒲。就像是翻开泛黄的老书,从淡淡的书香中追寻过去的记忆,组成自己端午记忆的宝贵部分,然后最终成为那一个传述传统的人。 当然,端午也不仅仅流于一系列的形式,它的文化意义充满着人文关怀与民族精神。石榴花红五月天,赛龙舟,庆端阳,在比赛号子里,节日的氛围热烈欢快,释放着人们仲夏时分的燥热不安,拉近着人与人的距离,重构着社区与家庭的概念。此外,端午节也是卫生节,点朱砂品雄黄驱五毒象征着我们对健康的祈福;是女儿节,传统故事中出嫁女儿回娘家,未婚女媭拜见岳父岳母,女孩们梳妆打扮。当然,对于古代伟人们的传颂也是端午的重要起源之一,“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人屈原,宁死不屈的伍子胥,这些伟人的精神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今日民族精神的积淀。或许,这些传统在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被批判,然而我们仍需要记住它们曾经存在过。 端午安康,寻忆传统。希望我们都能在和乐的节日氛围中瞥见历史和传统的一隅,也去享受和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文 钟燕苹 图 李敏 编辑 李敏 审核 孙浩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