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m.39.net/pf/a_5112752.html 8月31日,陕西省文明办发布年7-8月“陕西好人榜”,全省共有43人(组)身边好人和2个集体荣登“陕西好人榜”。我县有两人上榜。 敬业奉献 朱祥成,男,年8月出生,汉族,陕西省平利县鑫农客运有限公司驾驶员。 他以无私的工作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地奉献着,他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奉献出了全部真诚,他的业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已成为客运驾驶员队伍中的标杆,三秦大地的一个亮点。他就是平利县鑫农客运有限公司平利至八仙客运班线驾驶员朱祥成。 爱岗敬业安全第一 朱祥成同志所运营的平利至八仙客运线路全程77公里,是平利县海拔最高、山最大、坡最陡、弯最急的一条高寒山区乡镇道路,每年进入冬季,途径上下15公里的冯家梁冰雪道路,而且是狭窄、崎岖、悬崖峭壁、弯急坡陡、冬季积雪时间长达3个多月。公司将该线路的安全风险等级定位“红色”高危线路,一般驾驶员都望而却步,而他和车队的所有同仁,无论是高温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一年四季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他深知作为一名客车司机关键是要安全行车,在十余年的行车过程中,严格做到了“五不”——不开英雄车、不开斗气车、不开带病车、不酒后开车、不强行超车,特别是在冬季上下15公里的冰雪路上,他特别注意控制车速,保持安全车速运行,在相互会车时,严格遵守运行规定,做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朱祥成常说“几十条人命就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要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负责。”十多年的驾车工作中,他始终把“安全”二字放在心里,安全行驶72万公里无任何大小事故,他深知行车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广大乘客的切身利益,由于他多年的安全行车和圆满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运输任务,被公司和平利县交警大队多次评为安全行车优秀驾驶员,年2月被安康市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评为“安全文明交通驾驶人和市民”的光荣称号,年12月朱祥成被安康市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优质服务标兵”称号,年,朱祥成被安康市文明办、安康市交通运输局评为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文明服务标兵”。 助人为乐品德高尚 朱祥成在多年的客运工作中总面带微笑,热情服务乘客,他所运行的线路是平利县管辖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线路,每天接触的乘客大部分都是沿线的农民,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和年幼的学生,他经常说“别人坐我的车,我就要全身心的开好车,让每位乘车人安全、舒适,这就是我的心愿,也是我追求的工作目标。” 多年来,他扶老携幼的好人好事不知做了多少,或许连他自己都忘记了,但广大乘客都记在心上。在多年的客运驾驶工作中,朱祥成经常拾到乘客遗落在车上的银行卡、手机和其它物品折合人民币达三万元以上,他都想方设法找到失主或报告公司将所有遗失物品交还给乘客,他处处为乘客所想,事事为乘客所急,被广大乘客称为贴心人。 年10月的一天下午,他刚跑完最后一班车,准备回家吃饭,突然跑过来一名中年妇女十分焦急地说:“朱师傅,我儿媳妇在镇卫生院生孩子大出血,医院,因卫生院救护车坏了,请朱师傅马上把车开到卫生院,医院。”朱祥成二话没说,就立即将产妇一行7医院救治,产妇丈夫对他说,你救了我媳妇母子两条命,并拿出红包表示感谢。朱祥成当场拒绝。 履职尽责做好表率 朱祥成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驾驶员和文明服务标兵,还是一名率先垂范、认真务实的领头人,自年被推荐选举为平利至八仙客运车队队长以来,按时组织车队驾驶员进行开会、学习、培训,强调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安全行车,二是热情服务,他说“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得到乘客的信任,我们也才能长久运营。”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平利至八仙客运车队率先做到了车辆整洁,正班正点,对待乘客行为文明,服务规范,平利至八仙客运线路被推荐为安康市道路旅客运输精品线路。 平凡中坚守凸显伟大,日常中坚持由显执着。朱祥成十几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不变的是他对道路旅客运输工作的满腔赤诚和无私奉献。他带领“平八”车队十三年无事故,广大乘客心中认同的是“坐八仙车队的班车安全、舒适。”他个人也被评选为年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报社“第三届中国运输风范人物”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 王友珍,女,年8月出生,汉族,平利县八仙镇乌药山村村民。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女子,一边开着小饭店维持生计,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植物人”婆婆,用一片孝心和真情终将婆婆唤醒,成为小县城的一段佳话。 年6月10日下午,开小饭店的王友珍正忙着为客人打包着饭菜,饭店后面小屋里轮椅上的婆婆郝礼菊又开始“闹腾”了,王友珍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进屋轻轻拍着婆婆的背,和婆婆脸贴脸说:“妈,要乖哟。”郝礼菊立刻平静了下来。王友珍出屋接着打包,并不停给客人道歉。这样“哄小孩”般的举动,王友珍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 提起这位爱“闹腾”的婆婆,时间就要倒回到三年前。年11月25日那天,52岁的婆婆郝礼菊突发医院紧急救治,经过检查,医生说要立即动手术,而手术可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手术失败,婆婆永远离开他们;另一个是手术成功,婆婆会成为植物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些亲戚朋友见郝礼菊年龄又大、病情又十分严重,加之术后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便纷纷建议王友珍放弃为婆婆治疗的打算。到底是放弃还是继续治疗呢?全家人一时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有妈在,就有家在,不商量了!立即给妈做手术!”80后的儿媳王友珍斩钉截铁地说。做手术需要大笔的医药费,王友珍二话不说,把家里全部的积蓄拿出来交了医药费。术后和医生告知的一样,婆婆成了植物人,脆弱的生命只能靠几根管子维系。为了给婆婆治病,王友珍已经背上了一大笔债务,可术后护理还需要源源不断的费用,经济压力再也无力承受,等到婆婆病情稍微稳定后,她一咬牙将婆婆接回了家。“只要我尽心尽力照顾,我相信妈会好起来的。”王友珍在心里暗暗发劲。 为了照顾婆婆,她只得将维持生计的小饭店暂时关门,收入顿时减少一大半。吃不敢丝毫浪费;用更要缩手缩脚。从医院回到家,为方便照顾婆婆,她夜里和婆婆睡在一起,每晚起来给婆婆喂两三次水,还要按时换尿片。植物人有便秘的毛病,她从不嫌弃,每隔两三天就用手帮婆婆把大便抠出来。为了让昏睡中的母亲更好地增强营养,她把蔬菜、水果、肉食、米饭全都打成流食状,一点点地慢慢喂,饭凉了再热,冬天要反复热好几遍,一顿饭喂好要折腾一个多小时,累得她筋疲力尽。为了早点唤醒婆婆,她想尽办法,每天都伏在婆婆的床边,一声声地喊着“妈,你醒来看看我们嘛!”她还把婆婆熟悉的事情一遍遍拿出来讲,希望老人早日恢复意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婆婆在术后4个月时开始恢复意识;半年后在搀扶下能勉强坐起来;现在,老人虽然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能用简单的手势和语言与家人交流。 自从婆婆生病后,给婆婆洗脚、按摩、接大小便、两小时翻身擦洗一次……都是王友珍一个人。身材瘦小的她经常一个人把多斤的婆婆抱出屋透气和晒太阳。婆婆时不时还像小孩子一样,大哭大闹,怎么哄都不听。但她从不生气,也从不放弃,再苦再难她都笑对婆婆。“从我妈生病到现在,已有近三年时间了,她从没有离开过我的母亲,也从没有回过娘家。母亲很依赖她,一会儿不见就急得哇哇大叫,如果没有我媳妇的细心照顾,恐怕我妈早就不在了。”丈夫李登动情地说。 王友珍,一位大山深处的普通农家女子,没有豪言壮语,只在点点滴滴,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在担当、责任、平凡中彰显了大爱。现在她家歇业的小饭店又重新开起来了,慕名而来的客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感悟“婆婆就是妈”的动人故事。 主办:平利县委宣传部 主编:刘勇|副主编:陈力 本期编辑:高翔 投稿邮箱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