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5-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

3月15日,银川晚报十一版发文《他热心公益半辈子,连身后也事想助人——李洪江两年前签遗体捐献协议》。李洪江,银川市体育旅游局群体科科长,49岁,先后担任街道办事处担任司法助理员、宣传部宣传思想教育干事,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银川市为民解忧督办督办中心主任,从事行业的不同,并没有改变他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名共产党员的品质。“烈士为民献生命,我为生命献鲜血”是李洪江的一句无偿献血口号。在他的抽屉里,有9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累计献血量已经3万6千多毫升,获得过国家无偿献血铜奖、银奖和金奖。没钱为孩子治病的父亲找他,无法为女儿缴学费的残疾人找他,无力承担分摊水费、电费的低保户找他,交不起采暖费的找他,这都是因为他有一副乐于助人热心肠。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他还是一个网络达人,宁夏网,宁夏论坛等网站都聘他为超级版主,是宁夏十大最有影响力个人微博得主,其个人新浪微博“风韵在憩”、个人   资助学生无偿献血多年默默奉献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多人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在这些遗体捐献者中,有些人身体非常健康但早早办理了遗体捐赠协议,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走后,让身体服务于医学研究,或让某些器官治愈处于病痛之中的他人,李洪江就是这样想的。

  49岁的李洪江是银川市体育旅游局群众体育科科长,多年来一直热心公益。早在年,他因立功受到政府奖励元,当时希望工程元就能资助一个学生完成小学学业,他便用奖励资助了两人。他还从年开始无偿献血,直至今日依然坚持。

  5年,中华骨髓库宁夏分库成立,李洪江成为第一批志愿者,十多年来一直在等待配型成功,帮助他人。李洪江说,他就想用自己的一点力量,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社会多一些奉献。

  说服家人趁热打铁办妥捐献协议

  对于遗体捐献,李洪江很早就有此想法。年,偶然看到一位女孩捐献遗体挽救多人生命的消息,让他很受触动,开始和家人商量这事。“遗体捐献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征得家里所有人的同意。”李洪江说,捐献之前他曾告诉儿子,以后我不在了,不要坟地,也不要立碑,骨灰撒到黄河就可以。“一家人想你时连个看你的地方都找不到。”儿子断然拒绝。

  李洪江解释,父母健在时儿女孝顺才是最好的,况且遗体捐献是好事。见父亲如此坚决,儿子点头同意。母亲和妻子在他的劝说下,也接受他的选择。

  “说服家人就要趁热打铁,我在网上查了宁夏遗体捐献的相关资料,找到宁夏医科大学遗体捐献办公室负责人秦毅教授,和他聊了两个多小时,秦教授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更加坚定我捐献的信念。”李洪江告诉记者,年4月19日,他办好了遗体捐献协议。采访时,记者也见到了李洪江的遗体捐献荣誉证书,“身后捐躯精神可佳无私奉献光彩照人”16个字诠释了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

  四言打油诗写给所有“无言良师”

  采访最后,李洪江告诉记者:“无论是遗体捐献,还是捐献器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体解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医学发展更是离不开解剖学,遗体捐献能帮助基础医学、病理学等医学研究迈上新台阶。而捐献出某些器官,能延续一个人的生命。”

  李洪江觉得。遗体捐献者安静地躺着,虽然不说话,却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帮助了他人,他们是“无言良师”,医学界也称其为“大体老师”。“活着不留一点憾,无常不占一块田,器官遗体一起捐,骨灰飘洒黄河边。”这是李洪江写的四言打油诗,听他缓缓念完,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后记:

回望我们生活的社会中,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的匆匆过客不少,但人们却不曾忘记留下自己的一份爱,一份帮助,一份关心给别人,他们的帮助尽管很微小,但却让每一位受助之人如沐春风,这就是爱的力量,奉献的魅力,她可以让这个世界远离浑浊,走向光明。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和净化。也只有让世界充满了爱,充满正能量,和谐社会的花园才会绚丽缤纷,越开越艳。

编辑:王旭东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