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孔西妹,今天给大家说说《会钓鱼的鱼》《电鳃》 会钓鱼的鱼 有一种海鱼叫安康鱼,样子实在不敢恭维,脑袋特大,嘴巴扁宽横生,身体无鳞,相貌丑陋,渔民称它为感蛤蟆鱼。它的叫声也怪,好像老头咳嗽,所以也叫它老头鱼,英文名字为angler,意思是钓鱼者。在这种鱼的嘴巴上方长出一条钓鱼杆的长须,这是由背鳍的第一根骨头演变成的。在这长须的顶端有一个小圆球,鼓鼓囊囊、颇颤悠悠地好似一条肉虫。鼓嵘鱼常常游到小鱼成群的地方,不慌不忙地伸长“钓杆”,来回晃动竿顶上的“钓饵”。那些小鱼竟被那“肉虫”似的东西逗引得痒痒的,一窝蜂似地游来抢食。丝嵘鱼心中大喜,立刻张开血盆大口,下巴一鼓劲,用力一吸便把小鱼们吞进了肚,这一口少说也有几十条小鱼。 鮟鱇鱼不仅嘴巴大而且胃口也大,肚子像个大布口袋,它还能袭击海鸟。年11月,美国东海岸有一个名叫包莱伍的人,给纽约自然博物馆送来一条长I米,嘴巴宽30厘米的娥蛛鱼,嘴里并列着尖利的牙齿,还紧紧咬住了一只海鸥。博物馆工作人员细心地把海鸥取下来时,才看清这只海鸥的头还夹在翅膀里,像是熟睡时被鱿嵘鱼吞食的。 另一种会垂钓的鱼叫“渔夫鱼”,也有地方叫它“鹅鱼”、“和尚鱼”、“青蛙鱼”等等。大概因为这鱼有一条长长的鹅脖子、或者脑袋又圆又光亮、或者舌头像青蛙能当钓钩使用……才给它起了这么多的名字。这鱼也是从背鳍中长出一根长长的刺,当作钓鱼用的竿子。长刺末端有一个像蚯蚓似的红色肉块,还不时蠕动着,这就是“钓饵”了。每当垂钓时,“渔夫鱼”总是把身体甸伏在海床上、或者隐蔽在石缝和海草中,仅仅伸出那逗引小鱼来上钩的“钓饵”。一些贪嘴的鱼儿看到这块析绷似的肉块,便过来抢食,谁知正好投进了“渔夫鱼”的大嘴,愿意上钩的还真不少哩! 生长在加勒比海的“蝙蝠鱼”是不用鱼竿钓鱼的,而在它身上长满了像水草一样的细小肉芽,随着身体的晃动而上下摆动,吸引一些小鱼前来啄食,于是蝙蝠鱼便突然转身张开嘴巴将上面的小鱼吃掉。 电鳃 电鳃是最早被发现能放电的动物。通常它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可达到60一80伏,每秒放电50次,电流就逐渐减弱,10-15秒后完全消失,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再次放电。各种电鳍放电的电压是不同的,非洲电鳃放电电压高达伏,和我们家用电器的电压是一样的,这种电鳃放电的功率也极大,可达瓦,足能击毙大鱼。电绍就是利用放电来抵抗敌害和猎取食物的。 电绍是怎样产生电的呢?原来在它的发电器官里,有许多蜂窝状的细胞,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有的种类可多达个“电板”柱,有20()万块“电板”。“电板”之间充满了胶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是负电极,另一面是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也就是从电鳃的背部流向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电鳃身上的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弱,但“电板”数量多,就能发出强电压来了。 人类很早就知道电鳃能放电的现象,只不过那时不懂电是怎么回事罢了!考古发现,在古代器皿和花瓶上,常常绘有电鳃装饰的图案。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把病人放到电鳃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水池中放电的电绍,利用这种电击来治疗风湿症和报狂等症。直到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法国、意大利等沿海地区,还可以看到一些患风湿病的人,使用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